1月30日,保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回望过去一年,保定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与京津合作项目达707项,总投资683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10家,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改造老旧小区287个,惠及居民43241户……保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去年,该市紧盯“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该市成功争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国家数字资产评估试点城市等29个国家级示范试点、39个省级示范试点,古城焕发出新生机。
协同发展实现全新突破。该市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与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移动等开展战略合作,去年央企在保子公司新增25家,达到225家,总数居全省前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平台承接京津项目164个,完成投资413亿元。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优势产业多点突破,去年该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完成省定任务的23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两级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中心,保定数字经济指数全省第二。创新驱动多点发力,实施“人才领航”行动,新聘院士专家75名,总数达到112名,引进青年人才23164名,引才聚才强磁场效应初显;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3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列。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8.7万亩,粮食总产量419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长。都市农业生机勃发,该市成立全省首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创建保定国家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启动51家“博士农场”建设,实施农业产业重点项目199个,完成投资197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该市深入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先建后验”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审批平均耗时提速至3.8天,比法定审批时限压缩63.2天,比承诺时限压缩62%。商事制度改革、优化督查落实2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