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城水系二期一亩泉河工业段改造效果图。王月杰供图5月19日,微雨蒙蒙。在保定城北,有着“保定版马尔代夫”之称的北湖公园,一早已有不少市民休憩散步,更有钓鱼爱好者甩杆垂钓,在闲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去年汛期,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市全区出现特大暴雨。累计平均降水量357.2毫米,主城区最大极值为竞秀区江城乡642.5毫米,为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1951年)最强降水过程。这场能被千万古城人牢记的降雨引发的洪水,在8月12日被水利部命名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北湖公园黄花沟的波涛汹涌,东湖鱼儿游上七一路面引来的网友热评,都曾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保定主城区8月2日上午,连续4天的暴雨一停,很多市民赫然发现,家门口的路面已经没有积水,可以如往常一样去上班。一座城市,具有韧性,才能张弛有度。过水“3个西湖”,环城水系一期经受历史罕见暴雨考验一场历史罕见降雨,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成长与进阶、韧性和管理。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在年降水量不过500毫米左右的保定,2023年7月底的那场暴雨,对于保定城市防洪成效来说,极具参考性。从硬件上来说,作为主城区第一道防洪屏障,环城水系一期工程未出现溃堤、漫堤、漫溢现象,扛住了此次大考,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北方江南”,保定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间距200公里,高差2200余米。年降雨量70%集中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太行山区的洪水暴发急剧下泻,多条河流一路向东直奔保定城区,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在内完善环城水系,在外巩固城防设施,确保城市防汛安全责任重大。以2016年强降雨为例,是年7月19日至25日,主城区发生大暴雨,累计平均降水量为220毫米,远远低于2023年7月底这次累计平均降水量357.2毫米。“然而,当时环城水系黄花沟段、大寨渠东三环下游均发生堤岸漫溢,河水灌入农田,众多蔬菜大棚被淹,严重威胁工业园区和部分村庄安全。” 市城区水系管理服务中心监察二处负责人陈祖村颇有感触。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2021年8月16日,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党晓龙所作报告以战略的眼光描绘出未来五年保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以时代之责任、人民之期望、干部之担当,为增进人民福祉奠定发展基础。是年,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启动实施环城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对黄花沟、西环堤河、南环堤河及周边环境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和提升,治理河道22.16公里,生态护岸32公里。环城水系工程实施的主旨,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升城市防洪安全、建设韧性城市。市委书记党晓龙多次强调,要以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现代化新保定的历史担当,推进环城水系项目。2023年强降雨考验,环城水系一期工程的行洪、蓄洪、削洪能力充分显现。资料显示,环城水系一期工程实施前,西南环堤河平均宽度8至15米,年久失修,河坡坍塌现象较多,且有若干处阻水建筑物,造成河道淤积,阻水严重,导致普遍行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其中,环堤河一亩泉至百草沟段底宽2至3米,过流能力仅10至20立方米每秒,不足3年一遇。环城水系一期工程建设中,河道采用混凝土预制的生态框,相比于传统的打坝护坡抗冲刷能力更强。此外,河道平均底宽拓为15至25米,行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100至150立方米每秒。环城水系一期工程完成后,直接增加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以北湖公园为例,直接增加水面3.4万平方米。新建成的黄花沟综合公园,更是开挖出了占地5.5万平方米的内湖。如是这般的升级改造还有很多,大大提升了环城水系的行洪、蓄洪、削洪能力,在关键时刻极大缓冲主城区和雄安新区的防汛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强降水,环城水系过洪总量超4000万立方米,约3个西湖的蓄水量。如此大水穿城而过,环城水系一期固若金汤。国控城市运营副总经理王合强介绍,通过局部上河口拓宽保障过流、外源补水实现城区水系常流水状态、配置雨水泵站和闸坝设施、河底清淤、排口整治六大水利工程措施改建河道,城市排水下泄能力大大增强,这成为城市积水迅速排清的关键。随着环城水系一期完工,防洪效益明显同时,社会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作为国内首个环城水系马拉松,2023年保定马拉松赛事周期内,体育赛事运营、商业促销和文旅推介三大板块带动消费59.14亿元,为世界各地跑友提供了“一条最美赛道、两万激情跑者、百万热情市民、千万赛事赞助”的体育盛宴。

环城水系二期正在施工的一亩泉河段。
韧性再次提升,环城水系二期工程加速推行5月18日,环城水系二期北护城河河道治理施工现场,忙碌身影来回穿梭,建设成效初步凸显,河道新颜盛夏可期。从“环城”而过,到“穿城”而过,随着环城水系一期工程经受住检验,我市加快启动环城水系二期工程,让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环城水系二期设计方案汇报会上,市委书记党晓龙强调,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动、高效率落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努力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标志性工程。环城水系二期项目包括一亩泉河、侯河、百草沟、护城河、府河、黄花沟东湖段、南环堤东延河道的综合治理,涉及河道总长度37.51千米。其中,环堤以内府河及其支流一亩泉河、侯河、百草沟、护城河按5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黄花沟东湖公园段、南环堤河东延段、环堤外百草沟段按2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在原河底基础上,向下挖深,可使常水位从之前的0.2米-0.3米提升至1米多。”护城河现场负责施工的工人称,河道两侧还增设了灯光,市民夜间出行和游玩体验感,将大大提升。作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护城河河道治理总长6.24千米,自市第八中学向北,流至刘守庙西入府河。其中,北护城河段长约2千米。按照规划,工程主要包括修整现状河道、开挖修复河道边坡、重塑横断面形态等内容,河道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为64m3/s,河道防护工程级别为3级。工程自2023年9月开始施工,严格遵守现场不起尘、门口常湿润、出入不带泥等环保要求,倒排工期,精准施策。现场最火热时,有50多台大型机械、2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落实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五水共治”理念,环城水系二期工程强化构建管网、厂站、河道水系、泵闸四位一体的智慧水务运作体系。项目在滨河公园等地新建5座雨水调蓄池,总调蓄容积可达67700立方米,新建挡水闸24座、生态溢流堰3座,打造河畅水清、韧性安全、水城共融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除了护城河,主城区下游府河、上游一亩泉河也在加速施工推进。天水桥下,潺潺流淌的府河已褪去外衣,裸露出宽阔河床。地面上清晰的辙痕,新砌的挡墙,工人忙碌的背影,岸边建筑初具雏形,都在诉说着府河的“蜕变”。河北省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府河天水桥段负责人李文玉说,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升城市防洪安全、建设韧性城市。为满足防汛要求,府河下游部分河道由30米拓宽到了200米左右,河道的蓄滞能力达到300多万立方米。一亩泉河是保定市重要的生态补水河道,负责向城区、白洋淀生态补水。而今从西二环起,途经乐凯大街、向阳大街、朝阳大街,全长约6公里的一亩泉河段,包括水利工程、入淀水质保障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正在加紧推进。“工程完工后,能有效满足主城区防洪排涝需求,改善水域环境,还有助于为打通保雄津水运旅游航道打下基础。”环城水系二期项目监理总监樊宇飞介绍,届时,这条集水清、河畅、景美、健身、休闲于一体,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水系,将彰显城市历史文化、辐射带动城市更新,成为保定水城共融的中央活力走廊。

挡墙安装效果百年一遇城市防洪规划落地,外围城防愈发稳固去年7月底8月初,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受灾群众,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又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保定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以“强基建补短板”为重点,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坚持恢复重建与功能提升并重,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城市安全千头万绪,城市防洪百年大计。深层次思考,环城水系一期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我市主城区防汛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于治水和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而言,更具长远意义。随着环城水系二期工程加速推进,主城区防洪愈发坚韧。而在主城区外围,随着水利部批复的《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明确保定市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中心城区(主城区+清苑、满城、徐水三区)外围防洪体系建设愈发迫切。从地形地貌来看,保定市地处大清河流域山区平原交汇地带,流域西部为太行山迎风山区,是暴雨中心经常出现的区域。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南北略高而中部略低的形势,极易受到来自北、西、南等三个方向多条河流的山区洪水和平原沥水的威胁。从河流水系来看,保定市古有“北四水环、南五水绕”之说,涉及保定市主城区、徐水区、满城区和清苑区城区防洪安全的大小河流共计22条,源短流急,遇有强降雨,产汇流历时短,洪水起涨迅勐,应对难度大。从社会经济来看,保定市素有北京南大门之称,在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形势下,承担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接雄安新区和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的建设任务。……为此,做好保定市城市防洪治涝,事关百姓生产生活,事关城市稳定发展,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周密扎实做好城市防洪治涝工作,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保定市城市防洪规划(2021-2035年)》,城市外围防洪体系的总体布局为:北部以漕河右堤,西部以新建防洪堤,南部以界河-龙泉河-清水河左堤形成完整的城市外围防洪圈,使保定市主城区满足100年一遇的总体防洪要求。漕河是保定北部外围防洪保护圈的组成部分,是保定主城区北部第一道防线。漕河京广铁路以下段左堤重点保护对象为徐水区,右堤重点保护对象为保定市城区、高铁片区及清苑区。

预制件吊装
去年7月29日,暴雨倾盆而下,加上多条支流汇入,漕河河道出现了近60年来最高水位。7月31日凌晨,漕河上游龙门水库提闸泄洪。
险情就是命令,漕河镇村干部、党员和青壮年600多人在夜幕中穿行,装沙土、扛沙袋、巡河堤。米家营、勉家营、北楼等村地势低洼,遭水侵袭严重,救援队及时赶过去将群众平安转移……党员干部与持续强降雨、凶勐的河水拼搏3个昼夜。
如是这般的拼搏,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会更加从容。
在《保定市城市防洪规划(2021-2035年)》中,为打造保定市北部防洪屏障,构建完整的城市防洪圈,漕河治理工程分两段进行。一段起点为满城区方上桥,终点为京广铁路桥,治理河道长度24.71千米。一段起点为京广铁路,终点为雄安新区界,河道治理长度20.18千米,左堤治理长度19.61千米,右堤治理长度20.98千米,涉及保定市徐水区和清苑区。
“以方上桥到京广铁路桥这段为例,项目区目前两侧已建堤防标准为20年一遇,无堤段河岸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现有防洪体系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市水利局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蒋晓丽说,工程右堤治理长度25.58千米,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新建堤防8.17千米,加高培厚堤防16.29千米。左堤治理长度15.7千米,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其中新建堤防7.17千米,加高培厚堤防8.53千米。河道清淤疏浚20.9千米,新建穿堤排水闸9座,拆除重建桥梁9座等。
“目前,这段漕河堤顶宽度只有1至3米,加宽后,右堤顶宽8米,左堤顶宽6米。整体上,堤顶高度加高2至4米。”蒋晓丽说,现状堤防均为土坡(局部穿村段设硬质防护),根据水流及险工险段情况,新建堤防采用格宾石笼护坡,防护范围占建设堤防总长度的76%。
漕河堤防的加宽加固,只是《保定市城市防洪规划(2021-2035年)》中的一段缩影。
受“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市水利局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确保防洪工程尽快实施。
目前,上述防洪工程已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并下达国债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均已批复,招投标工作已完成,如今已经进场施工。市水利局、属地政府协调联动,全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主城区尽早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
100年一遇防洪工程实施后,西北围堤与漕河右堤和界河-龙泉河-清水河左堤构成了闭合完整的洪水防御圈,形成与保定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当遭遇100年及以下洪水时,可使保定市中心城区、高铁片区、漕河南片区、满城城区和清苑城区免遭洪灾损失,为保定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条件。
城市是一本不断向未来延展的书,水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文字,防洪更是难以避开的篇章。历史上,保定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盛。而今,随着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不断推进,与之匹配的100年一遇的总体防洪要求也在不断落实,不断完善。
回望来时路,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展望新未来,曙光跃动在地平线上。我们坚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市上下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和省两会安排部署,保定,这座千年古城,在历史罕见洪水冲刷下,内外发力筑牢城市防洪坚固堤坝,一定会更加安全更具韧性,向着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