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正提升改造的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大街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古建筑门窗安装、外墙美化、屋内装修等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开街试运营做准备。
目前西大街改造项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这条曾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和“北方名街”的古街正以崭新的面貌蓄势待发,用半年多的时间,倾力呈现一条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集中展示区。

工人师傅正在修缮栏杆。 刘琦摄
内外兼修 重塑古街风貌
西大街位于保定市中心,始建于宋、成于元、兴于清,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民国时期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曾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和“北方名街”。
近年来,这条历史文化名街承载了厚重文化历史的同时,却越来越载不动阻滞的交通、密如蛛网的空间和陈旧的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保定市加快推进古城保护更新行动,率先启动西大街保护更新工作,以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从前期规划到具体实施,从保护传承到开发利用,从市井街区到旅游走廊,走出了一条恢复古街原貌、传承历史文脉、体现现代气息的西大街改造提升新路。
西大街两旁建筑种类多样,既有文物,也有历史建筑,还有自建房,怎么改造提升尤为重要。为此,保定市根据街建筑遗存的年代、风貌、质量、层数以及其历史功能等情况,采取修缮、修复、整治或更新、改造、拆除5类整治措施。

西大街街道已修复平整。 刘琦摄
除建筑修缮外,还对西大街市政管网、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进行梳理,全街增设信息化系统,实现无线网络、24小时监控全覆盖;利用建筑墙体照明解决原有街区路灯老化问题,全街区增设城市家具座椅、休息休憩场所和导视系统,提高市民和游客体验感。一系列的市政功能提升行动,让西大街既古朴又时尚。
文化铸魂 激活历史元素
坡顶灰墙、半圆拱顶门窗、西洋建筑风格的壁柱、半圆窗拱券,立面有装饰线和花饰,保存完好的砖雕工艺,山墙为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马头墙……西大街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画廊。街上方形铜牌的“历史建筑”标识牌随处可见,无不彰显着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
在古城保护更新行动中,保定市致力于让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坚持文化兴市、艺术筑城,着力建设“美学时代”的品质生活之城,将保定古城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
为高质量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西大街规划设计之初便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借鉴了同类项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安全性拆除违章建筑前提下,以传统工艺,保护修缮5处文物、9处历史建筑本体,按传统工艺维修建筑,“修旧如旧”。

街内建筑已保护修缮,焕然一新。 刘琦摄
据了解,西大街改造提升后的文化景点包括一牌坊(瞻岳门)、一祠堂(贤良祠)、一客栈(第一客栈),两书局(古城书局、直隶书局),三博物馆(半俗斋博物馆、民国瓷器博物馆、保定酒博馆)。
作为拥有1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文化名城,易水砚、古城香业、定瓷等非遗项目都将体现在西大街,还将打造八雅主题场馆和十二手工作坊。
分段布局 打造多元业态
在近代,西大街即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商业街区,有第一楼、万宝堂、鹤年堂、乐仁堂、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商务印书馆、直隶书局、稻香村、槐茂酱园等“老字号”。近年来,街内很多丧葬用品店铺,突兀杂乱,与古色古香的馆所民居格格不入。
针对西大街经营杂乱等问题,该市在整治过程中出实招下狠力,在2021年10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20多年来久治不绝的自行车、摩托车等销售业态从西大街全部腾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为让古街保持长久活力,保定市通过把关业态进入,优先启动“凤还巢”计划,与市老字号协会合作,将历史上在西大街生根发芽,承载本地人情怀的老字号和全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产品引入西大街,重新展现西大街书香、酱香、药香、茶香和饭香的独特魅力。同时秉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理念,合理引入国内一线商业品牌,努力让西大街既古朴又时尚,成为古城保定的城市会客厅。
在街区业态规划中,西大街将展现保定特色文化摆在突出位置,西段为直隶文化体验区,中段为非遗老字号文化体验区,东段为商业配套服务区。
非遗老字号文化体验区以保定传统老字号非遗、手工技艺等为主,主打非遗和老字号体验业态。同时拟引入钟书阁、嘻哈包袱铺、老舍茶馆等三大文化品牌业态,增强互动演艺、微剧场体验。
目前西大街虽未开街,但是已有刘志英字画博物馆、古城香业西大街展馆、餐饮店铺等业态陆续入驻布局,充分融合非遗魅力与烟火气息,形成一条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城市生活、主客共享为宗旨的直隶第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