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量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质量提升,标准先行。作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圳要如何牵好标准化这个“牛鼻子”、建设一流深圳质量?又要如何加快标准化创新,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之路,谱写质量强国建设深圳实践的新篇章?
质量强市建设和标准化战略实施,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必须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工作。国家标准委等五部门发布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坪山区发挥本地高校和产业资源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以推动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建设为着力点,持续加强质量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打造“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平台,助力打造具有“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人才高地,为坪山乃至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我国质量工作和标准化事业贡献更多“生力军”。
共建成立质量和标准学院 探索质量和标准教育新路子
马峦山下,坪山河畔,在开放现代的深圳技术大学,由质量和标准学院开设的《质量与标准应用基础》《质量基础设施及应用》《绿色制造与环境标准化》等多门课程,成为备受学生喜爱的“潮课”,课堂经常座无虚席,校园里刮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新风,让这里成为探索质量和标准教育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既懂专业又懂质量和标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先行地。
2019年,深圳市坪山区政府、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和深圳技术大学共建成立质量和标准学院。四年来,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深入探索质量和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集聚国内外质量和标准专业优质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国际标准组织、政府机构、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全力打造国际化标准人才培训基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质、坪山特色、应用特点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教育新路子。
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执行院长黄曼雪介绍道,成立以来,学院推动成立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目前工作组已立项12项国家标准;牵头成立全国首个质量和标准领域院士工作站,开展核医疗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在国内乃至国际标准化界的影响力日渐提高;推动建设首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训基地(深圳),日前刚刚完成实训基地的首次培训活动,来自全国62个技术委员会的70多名代表线下参与。
建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深化“政产学研用”交流
质量和标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如何打造人才成长的“摇篮”?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积极创新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X(专业)+质量和标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质量和标准与各专业渗透融合,开设标准化相关课程。2022年,相关课程授课人次增长至2000余人次,开班数量增长至60余个。学院还定期举办大型国际、国内质量和标准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国际交流、深造,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创造条件和提供全方位支持。
创新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学校坐落地,坪山区“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丰富的产业行业资源,为探索质量和标准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实训基地。坪山区积极主动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助力校企合作育才。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同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萨米医疗中心、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区内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培育繁茂的“人才森林”。学院还为坪山区企业举办了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力促坪山三大主导产业质量能力提升,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机制的创新、产学研的融合激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正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输出、结出硕果。目前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共立项科研项目37项,其中,一项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获得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玩具产业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童用品化学安全标准化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实现相关科创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坪山,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以及深圳科创学院、零一学院等成为聚集、培育、开发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坪山区增强科创动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一环,激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跑出新的“加速度”。今年前三季度,坪山区GDP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1%。坪山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坪山区将继续壮大产业载体,强化人才、技术赋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